“长城”

最近在为部门架设一个wiki,主要用来作为部门的知识管理应用,记录接口、模版、代码、技术资料等等。不过发现wikimedia的官方网站无法访问,估计又是被伟大“长城”所阻拦了。

wikimedia为什么被deny,原因不外乎就是那些,我并没有注意到wikimedia上究竟有什么攻击性需要防备,我只知道我找不到我需要的资料,大大降低了我的工作效率,影响了我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并且对总被别人当作毫无分辨力的弱智并“保护”起来感到恼火。

长城的历史作用早有定论,即使在长久的历史年代,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并且这个作用究竟是否代表“先进”也未可定论,在今天,这些东西究竟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作风吧,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过这种作风的教育结果,当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了。

曾经的一个时代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针对同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提出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和政策;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在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即“中央文革”)。

1958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举行以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大跃进”运动是在不断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宁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1956年“反冒进”说成是“右倾”、“促退”,进而提出了“大跃进”概念。

思维陷阱

在网上看到一个测验,名字叫《你的决定灭了谁》。

测试是这样的

问题一:如果你知道有一个女人怀孕了,她已经生了八个小孩,其中有三个耳朵聋,两个眼睛瞎,一个智能不足,而这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请问,你会建议她堕胎吗?

问题二:现在要选举一名领袖,而你这一票很关键。下面是关于这三位候选人的一些事实: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咨询占星学家。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
候选人B:他过去有两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过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夸特的威士忌。
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过婚外情。

请问你会在这些候选人中选哪一个?

问题2中:
候选人A是 富兰克林﹒罗斯福
候选人B是 温斯顿﹒丘吉尔
候选人C是 亚道夫﹒希特勒。

问题1中:那个正在孕育中的人是贝多芬

——————————————————–

大多数人都作了正常也让人惊奇的回答,选择了希特勒,灭了贝多芬。

意外之余,总结说:不要用既定的价值观来思考事物。

问题很有意思,结论似乎也没有错,不过我看过以后直觉上的反应就是哪儿没对劲……

这种对待事物的看法过于异样了,如果将其类比到生活中作为思维的指标,未免就痛苦了点,其中恐怕还有些自虐的倾向。

如果说异样和痛苦还可以接受,那自虐可就让人十分不爽了……

一个测试的答案无非两种,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从这个测试看来,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那么我们必须具备对上帝无所不及的伟大仁爱的执著(偏执?),允许这个孕育中的生命诞生;然后要有……要有什么才能选择A和B呢? 除非上帝的无边神威能够探测人心、预测未来,否则即使是上帝也难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吧?

这个测试竟然连上帝也难以通过,究竟她具有怎样的奥妙呢?

仔细审视,整个命题实际上是在预知了结果的前提下,然后从结果之前特意撷取了几个剥离破碎的片断拼凑在一起,对被测者设下了巧妙的陷阱,使你不得不落入其中。

预知结果——正是如上帝神威也难以具备的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是无法具备这种能力的,所以我们也只能以正常的观念和逻辑来看待事物,我们仍然希望孩子能够不抽烟少喝酒没有婚外情并且能够成为丘吉尔、罗斯福,希望母亲健康、家庭幸福并且能生下贝多芬,希望大学生能够认真读完大学并且能够成为比尔盖茨。

反过来说,罗斯福再风流相信也不会赞美婚外情,丘吉尔相信仍然会希望他的后代儿女能够“早起早睡身体好”,贝多芬的母亲即使再以自己儿子为荣,也不会认为贝多芬的成就是自己遗传使他耳朵变聋或者梅毒的功劳吧?即使身受者本人也弃自己以往之堕落如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把他捡起来呢?

事情本身是有些意思的,结论本身也很有蕴意,但是从事情到结论的过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生活中往往存在这种陷阱,文字上的东西尤其如此。